新刊速递 | | 2024年第5期
目 录
CONTENTS
NO.5 20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人文经济学的思想叙事与中国践行
周露平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
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
社会公正建构
亓 光 刘 娇
哲 学
王阳明的心态智慧及其当代启示
李承贵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人工智能的三重审思
赵泽林
经济学
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效应与机制
邓若冰 吴福象
迈向数智媒介化社会:
平台化生产组织方式的主要矛盾与关系重构
朱江丽
公共管理
市场转型、分配不公平感与福利态度
张虎平 岳经纶
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应对
孙诚钰 王永贵
法 学
论我国新能源产业法律服务及其发展战略
韩 旗 张冠华
新闻传播学
从“断亲”到“搭子”:
青年网民的社交转向与情感纠葛
蒋建国
网络符号消费的“空间延异”“时间辐裂”
与资本的时空生产
杨嵘均 卢 晗
钟山文艺论坛
沪语改良、现代说书与历史的“双线并置”
——《繁花》的文体意义
徐 刚
“超文本”《繁花》的叙事奥秘与大众审美心理探析
朱怡淼
长江文化论坛
Web3.0文化数字资产监管:
域外模式与中国路径
臧志彭 董美孝
文化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王夏歌 张苏秋
文章摘要
ABSTRACT→
人文经济学的思想叙事与中国践行
周露平
人文经济学激活了我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想象:民生进步的经济财富与社会文明的人文精神可以深度融合。古典经济学(包括哲学)有一定的人文精神内容,但这种人文内容是服务于现代资本增殖的合理化论证的,体现为财富增长满足私人利益的资本生产积累。与之相对,人文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理论与实践指导,满足全体人民的利益诉求;同时,它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独特的人文价值,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内涵,推动以人类解放为中心的人文归宿。深度挖掘人文经济学与中国式现代化之间的内容联系,有助于人文经济学以人文形式打开经济世界的理解视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谱写具有中国人文精神密码的新型经济学科学理论。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共同富裕的
社会公正建构
亓 光 刘 娇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社会公正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核心目标的关键因素。它是推动共同富裕的核心动力,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价值和比较优势。面对当代中国的复杂国情,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旨在实现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双重富裕,这要求我们积极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社会公正体系。为了促进社会各层面的均衡发展,一个高质量的社会公正体系应包含制度公正、整体公正、生态公正和国际公正等多个方面。这些要素共同构成了共同富裕和现代化战略的坚实基础,其不仅是现代化进程的基石,也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全局性、时代性要求的重要体现,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现代化道路上的创新探索与实践。通过这一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保证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王阳明的心态智慧及其当代启示
李承贵
从心态向度考察、阐发、欣赏王阳明心学是全新的视角。心态向度的考察和研究表明,王阳明不仅对心态的微妙性、复杂性和多样性有着清晰且系统的认知,而且对消极心态的危害性及其原因有深刻的揭示。在此基础上,王阳明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致良知”为核心,具体表现为立志、言善、纯理、万物一体等相互关联的化解消极心态的方法体系。王阳明关于心态问题的认识和思考,不仅蕴含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和心理学思想,是中国哲学史、心理学史上的重要智慧,从而也是建立中国哲学、中国心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资源;而且对疏导个人心理障碍、化解社会中诸种消极心态都具有特殊的启示意义和实用价值。《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与
人工智能的三重审思
赵泽林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关于资本主义机器生产的分析,对于我们科学理解人工智能的本质及其历史影响,回应如何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工智能时代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从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论述来看,由一般机器逐渐发展而来的人工智能,本质上依然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历史产物,是一般机器在当代的最新形态。人工智能机器进入资本主义生产体系后同样会对工人生产劳动形成价值反噬,这种异化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驱动和主导下的资本增殖逻辑。从这个角度看,已经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比资本主义社会更有可能创造更加美好的人工智能时代。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效应与机制
邓若冰 吴福象
数字经济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驱动力。本文利用2011-2020年我国270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在测度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实证考察了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能够显著抑制城市碳排放,在采用工具变量法、双重差分法、替换解释变量及安慰剂检验等进行内生性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推动绿色技术创新是数字经济显著抑制城市碳排放的两条基本路径。异质性分析与面板门槛效应分析表明,数字经济的碳减排效应在中东部地区和非资源禀赋地区更为明显,且数字经济对城市碳排放的作用效果还受到城市规模的影响,表现出单一门槛效应,呈现出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特征。因此,应当加快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速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绿色技术创新,加强地区差异化政策精准匹配等。
迈向数智媒介化社会:
平台化生产组织方式的主要矛盾
与关系重构
朱江丽
媒介化社会研究偏重文化倾向,对经济基础的研究相对不足。回归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生产话语来看,网力与算力推动人类社会朝着数智媒介化社会迈进,互联网媒介逻辑以平台化生产组织方式的形式深入嵌入到生产力之中,凭借数据资源创造了全面连接且高度集中的社会化大生产,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起飞的重要基础性配置。然而,平台私人资本垄断数据进行无序扩张与劳动剥削,造成平台化生产组织方式的主要矛盾。尽管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平台化的数据来源困境,为平台化带来加速效应,但新的极化矛盾也随之产生。因此,应以共创共享为核心理念,从“谁来发展、怎么发展、怎么协调”等方面重构平台化生产关系,包括构建混合所有制、引导核心要素有序发展、以及建立以人为本的新秩序等。市场转型、分配不公平感与福利态度
张虎平 岳经纶
经典福利理论认为,工业化发展会促进福利制度的扩张。新世纪以来,伴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市场转型的深化,我国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也得以持续扩张。然而,居民福利需要的变化如何影响福利制度扩张的微观逻辑并未得到有效检验。本文基于CGSS 2005年和2015年的纵贯数据,尝试回答市场转型塑造我国居民福利态度变迁的逻辑。研究发现,我国居民福利态度与市场转型之间存在着动态变化的关系。在市场转型的早期,生活在市场化水平较高区域的居民对政府主导的福利再分配认同度较低,福利态度较为消极;随着市场化的深入,日趋激烈的竞争激发了居民对社会公平的渴望,在市场化水平高的区域,居民的福利态度更为积极。定量模型的分析检验表明,我国居民福利态度的变化原因在于,随着市场化的推进,居民的分配不公平感也逐渐上升,加剧了居民对国家再分配干预的渴望。为此,政府要充分发挥社会政策的再分配调节作用,加快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进程,畅通社会流动渠道,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引发的
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及其应对
孙诚钰 王永贵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勃兴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并且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呈现深度交互之势。结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从“技术利维坦”、技术操纵和技术变革之下传统意识形态管理模式的不稳定性等不同维度审视,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具体样态表现为管理失控风险、技术渗透风险和价值认同风险,一定程度上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严峻考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运作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在其应用过程中出现的价值预设、传播变革和工具利用是引发意识形态安全风险的主要原因。为此,应当从强化思想和价值引领、夯实技术支撑、完善法律保障与强化主体理性等方面发力,寻求在生成式人工智能影响下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的恰切路径,不断夯实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意识形态安全屏障。论我国新能源产业法律服务及其发展战略
韩 旗 张冠华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法律服务对新能源产业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的新能源产业法律服务存在产品供给不足、与产业发展脱节和产业特征不突出的问题,无法充分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需要。这些问题是新能源产业自身特点、法律服务门槛、外部机遇和服务主体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为促进我国新能源产业法律服务高质量发展,应当为其制定合理的发展战略,提升法律服务的战略定位、发挥政策推动作用、提前布局人才培养,并着力提升产业法律服务的专业性与综合性。从“断亲”到“搭子”:
青年网民的社交转向与情感纠葛
蒋建国
“断亲”和找“搭子”是社会加速、技术加速和消费加速所引发的亚文化现象,也表明青年网民在亲缘与趣缘关系方面的选择和转变,体现出当代情感史发展的新动向。“断亲”是一种空间和情感距离上的“脱嵌”,而找“搭子”可视为“断亲”之后的一种情感补充或“再嵌”行为。但是,“断亲”并不意味着传统的亲缘关系可以忽略不计,找“搭子”也并非随心所欲,且难以解决青年网民深度的精神困境。因此,我们不能陷入过度的亲情排斥和浅社交循环,避免盲目攀比“断亲”和找“搭子”,进而树立健康的家庭观、亲情观和交往观。网络符号消费的“空间延异”“时间辐裂”
与资本的时空生产
杨嵘均 卢 晗
作为当下主要消费形态之一,网络符号消费无形之中刺激了人们的消费需求和欲望。网络符号消费作为商品符号网络化的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改变空间和时间的物理质性而建构一种表象与内在相割裂、虚拟与现实相“脱域”、自我认同与消费异化等改造和裹挟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即:在空间维度上,网络符号消费通过空间的“延异”和流动而使得商品符号呈现出“延异”特征;在时间维度上,网络符号消费通过非线性逸速的时间摧毁物理的消费空间而重构一个以商品符号价值为主的虚拟消费空间。然而,无论是在空间维度上还是在时间维度上,网络符号消费本质上是资本对消费者及其消费行为进行改造和裹挟,其最终目的是实现资本的无限增殖。为此,在当下网络符号消费社会中,消费者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在保持独立、审慎和自主甄选意识的前提下理性寻求自我需要的满足。沪语改良、现代说书与历史的“双线并置”
——《繁花》的文体意义
徐 刚
在当代长篇小说形式探索的背景中考察金宇澄的经典之作《繁花》的文体意义,可发现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关键问题:其一,对上海方言的改良。指的是金宇澄对小说中沪语的“深度加工”,他既需要调动方言的活力去捕捉汉语文学“闪耀的韵致”,又不至于构成阅读的障碍。其二,对传统“说书”的现代改造。“位置很低的说书人”意味着金宇澄既要摆出“说书”的架势,以求从话本传统中寻找力量,而“很低的位置”势必包含对“说书”貌似谦卑地现代“改造”。其三,“双线并置”的叙事结构。并置的意义在于通过两个时代的穿插闪回,在人物过去与现在的对照中建构上海独特的历史韵味。“超文本”《繁花》的叙事奥秘与
大众审美心理探析
朱怡淼
由王家卫执导的首部电视剧《繁花》掀起了收视热潮。其叙事奥秘在于,导演依循“超文本”结构以“读写者”的身份参与改编,以“批注式”改编完成潜在的意义生成;将“上海”这一混含着历史怀旧热与现代消费主义的城市作为叙事空间,谱写出一曲感怀黄金时代的“怀旧诗”;借鉴“爽文学”的叙事模式与类型要素以契合大众的审美接受心理,将商战爽文、女性意识、导演风格、时代表述镌刻在电视剧中,消解了艺术影像的叙事沉闷与大众爽剧的粗砺单调,使其既有爽度又不失深度,兼具欣赏性与思想性的艺术统一。Web3.0文化数字资产监管:
域外模式与中国路径
臧志彭 董美孝
人类社会正在从以移动互联网为主体的Web2.0向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以数字资产为价值基础的Web3.0加速转型升级。为了有效应对Web3.0文化数字资产领域近几年来出现的诸多乱象,妥善保护创作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推动文化数字资产在数字经济中的健康发展,亟需构建适应Web3.0未来产业的文化数字资产监管体系。基于对域外数字资产的监管框架研究发现,各国对于数字资产目前主要采取审慎型、分类型与协同型三种类型监管模式。中国Web3.0文化数字资产监管框架的建立,应秉持包容审慎的态度,精确把握文化数字资产监管的关键环节,从厘清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分级分类准入标准、明确监管部门职责分配与协作机制以及文化数字资产交易平台双重自律义务等方面着力,为数字文化内容创作者营造有利的发展环境,从而促进文化数字资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文化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文化数字化背景下传统艺术的
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王夏歌 张苏秋
数字媒介技术的快速发展迫使学界开始重新思考媒介与艺术关系这一传统命题。本文从媒介分析视角出发,探索传统艺术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研究发现,传统艺术为当代艺术生产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要素,为现代生活增添人文关怀、引领文化消费、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同时又因“时代性的移位”而面临价值的消解,因而迫切需要社会各方积极主动地传承传播。在文化数字化背景下,技术全面融入艺术的生产、传播和价值实现,为艺术脱域化生产提供数字化场景,为艺术交往提供数字化传播渠道,为艺术交易提供数字市场,进而推动传统艺术由间离式审美转向沉浸式审美。立足媒介物质性和技术可供性,应当在传统艺术传承创新中嵌入媒介技术逻辑,推动传统艺术数字化传播体系建设,加速传统艺术脱域化再生产,扩大传统艺术跨媒介传播矩阵的可供性,挖掘并赓续传统艺术的时代价值,推进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和创新。本刊坚持原创,欢迎转载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投稿网址: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联系电话:025-83611547